取消
清空記錄
歷史記錄
清空記錄
歷史記錄
印章文字由線組成,然骨是由線條來體現的,肉是依托于骨之外的肌肉。前者包括“力、勢、質”,后者包括“粗、細、剛、柔、斷、連”。二者互為表里,相互依存,骨肉相連,意氣雙生,于篆刻中一條線之內有力度、硬度、彈性等性格,也含肥瘦、粗細、枯潤、巧拙之特性。
只是在表現中有所主次與輕重,黃庭堅云:“肥字須要有骨,瘦字須要有肉。”就是這個道理,線是篆刻藝術的生命,正如徐上達《印法參同》中所云:“筆法者,非落墨之謂也,乃謂一點一畫,各有當然。“要” 纖得衷,修短合度,曲處有筋,直處有骨,包處有皮,實處有肉,血脈相通,精神其足?!敝挥腥庵泻牵侨庀嗌?,才能剛柔相稱,方顯堅挺峻美,力感無窮,神韻和暢。對于一根線條而言,在用筆上要有體現,起筆見墨韻追求墨汁的“滲化”效果;行筆要勁健體現力感;收筆有勢,在體現整個線條力感的同時,顯得干凈利落。
然篆刻藝術中線條的筆意要通過刀法來表現其骨質與彈性。若沒有得心應手的刀法就很難表現出筆與骨肉的力、氣、形、質來(下講再記)。不同的作品所傳達出來的效果不同,有的表現以骨勢為主,有的以墨韻為主,也有的以刀韻為主,還有骨肉相生、勢韻結合的,即使同一作者對不同內容、形式、心情,也會有不同的刀下表現。但不論那種結果對印人來講線條質感中的骨肉情態也必須是健康的。首先要寫好篆書,潘茂弘在《印章法》中云:“落墨求工,方可下刀。”又云:“得意千方猶少,失意一方疑多。得意處,多在快活中想來;敗筆處,還是忙中落筆”。
可見習篆與下刀的關系,提高篆書書寫的水平,大凡有成就的篆刻家一定是杰出的篆書高手,加之提高審美眼力,多看多臨分析歸納吸收應用,看能養心,臨能養手,看臨結合,方能遞進。
復制成功
×